「寵物家人」已成為生命價值與新生活型態的顯學。根據2022年內政部統計與農業部推算,寵物每2.4分鐘就成為台灣家庭成員,遠超過人類新生兒每3.4分鐘一位。當高齡與少子、單身成為全世界趨勢,越來越多人傾向不婚不生,寧可養寵物,因此毛孩的數量超越小孩亦是必然的結果。
玩娛樂城收到傳票

英國肯特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最新研究,貓狗帶給我們的幸福感如透過金錢方式來衡量,一隻寵物相當於每年帶來高達8.4萬歐元(約台幣287萬元)的收入;另外瑪氏集團旗下Waltham寵物護理科學研究所,攜手逾20個國家跨國研究訪問超過3.5萬人,結果顯示 58–65% 飼主認為寵物比配偶更具壓力排解功能,能促進情緒健康與日常專注力,都足以證明毛孩給人類帶來的快樂,並提供了生活上的各種支持。
從寵物經濟到家人經濟的轉型,除了考驗國家政府在民生、法治上的各項福祉施政能力,也考驗社會對待家人毛孩的友善態度與素質。
日本在1990年代起即推動「人與動物共生社會」政策,2006年國土交通省指導都市規劃中納入「人寵共生住宅」,出現許多專為人寵共住設計的集合住宅、老人照護設施、共學場域。2014年結合新法擴大範圍,推出新10年計畫,希望能達到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社會,因此特別強化飼主責任教育(終生照護),鼓勵讓寵物成為「家庭成員」,並將寵物納入高齡化社會的陪伴與療癒功能,成為全球最早提倡人寵共生國家之一。
歐美寵物友善國家,不僅養寵物須經過多次審核,除了要對你個人資格條件的確認外,還需要對你和你的寵物同時進行飼養教育,尤其德國則是全球最早將動物「尊嚴」入憲的國家。在德國有很多寵物學校,不是教寵物如何培養成「玩物」,而是要將寵物培養成「家人」,如何更好地成為家庭的一份子。寵物與人同享居住空間與法律保護,許多老人機構與庇護住宅允許寵物陪同入住。
在荷蘭的動保法律核心價值中,寵物被視為擁有自己價值的個體,而非被主人擁有的物件。強調牠們與人相對地位平等,各地有緊急動物救護中心、有動物救護車、公園裡安排狗兒散步專用通道,以及其他可以攜帶狗隻進出的大眾運輸工具和商店等。